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AI工具(如 ChatGPT)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分析这些工具是否应被视为作者或合作者,以及它们在不同学科中的引用或致谢方式。通过对两大文献计量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Scopus的检索与分析,本文揭示了AI被引用、列为合著者及被致谢的具体模式。尽管已有将AI列为合著者的尝试,但伦理规范(如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规定)并不认可这一做法,理由是AI尚无法满足“作者”身份所需的智力贡献标准。相反,为增强AI使用透明度,AI日益作为信息来源被引用,或在致谢中被提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AI对重塑传统智力互惠和文献计量观念方面带来的伦理影响。未来AI在学术研究中的角色,将取决于人类如何应对数据可获取性、学术公平性和智力贡献归属等挑战,从而决定AI是促进研究民主化的力量,还是加剧现有不平等的因素。
关键词:引文分析;文献计量;人工智能;OpenAI;Chatgpt;Perplexity
传统的学术写作模式正在被AI重塑。诸如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能够协助起草论文、执行复杂的数据分析等任务,从而显著加速研究进程。这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能力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探索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AI合作背景下“作者”定义的核心争议:AI应被认定为合著者吗?应将其视为类似统计软件的工具,还是作为具有贡献的实体被正式引用?这些问题对传统的知识所有权与责任归属观念构成了挑战。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明确指出,署名权应仅限于在知识上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人,而AI目前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各大期刊对此迅速且审慎地作出回应。Nature、Science等权威期刊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明确区分人类作者与AI角色,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AI使用的披露、AI贡献的限制以及与其应用相关的伦理规范:
· AI使用的披露:期刊现要求作者明确说明其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使用AI工具的方式,以防止作者身份混淆,并应对潜在的抄袭和知识劳动误认问题。
· AI贡献的限制:主流观点认为AI不应被列为作者,因为其无法满足“智力贡献”与“责任承担”的基本要求。因此,AI仍应被视为赋能人类研究者的工具,而非具有人类合著者地位的主体。
· 伦理规范与责任:即便在AI辅助下完成写作,作者依然需对其研究工作的完整性与原创性承担全部责任。
总而言之,随着AI日益深度嵌入学术研究流程,其角色正逐步从“隐形助手”转变为“显性合作者”,但在作者身份认定方面仍受到严格限制。当前期刊普遍采取审慎而前瞻性的政策,力图在承认AI贡献的同时,维护人类作者的学术完整性。随着人类创造力与机器辅助的界限不断演化,相关伦理框架也在持续调整,以反映学术界在创新与责任之间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
本文探索的是ChatGPT或其他AI工具是否被列为作者或合著者?具体包括:①AI工具是如何被引用的?②AI在致谢部分出现的频率如何?③哪些学科领域中,这些趋势最为显著?
为了识别“OpenAI”“ChatGPT”与“Perplexity”在出版物中被提及的不同方式,本文进行了三类检索:(1) 是否被列为作者;(2) 是否作为引用来源;(3) 是否在致谢部分被提及。检索使用了两个主要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和Scopus。原因在于它们在引用文献检索方面各具优势,能支持对相关信息的系统性挖掘。所有检索均于2024年9月底至10月初进行。
为确保覆盖全面,本文下载了所有检索结果中被引用的文章,并利用Bibliometrix软件包对引用文献进行了分析,从而实现尽可能全面的文献计量研究。在数据合并与统计分析过程中,使用了Excel工具以确保处理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在WoS核心合集检索到的10条相关结果中,只有4条明确将ChatGPT列为作者,其中两篇社论文章将ChatGPT列为唯一作者。在Scopus中仅检索到2篇相关文献(1篇Q2文章,1篇Q1社论),均发表于2023年。其中Q1社论后来发布勘误,移除了ChatGPT的合著者身份。总体而言,将AI工具列为论文作者的情况极为罕见,且集中出现在2023年。
在WoS核心合集中,经数据清理后发现有816条参考文献中包含AI工具,涉及1400余篇引用文章。表1列出了AI工具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25种格式,累计覆盖了80%以上的引用样本。尽管引用格式存在差异,但整体呈现出越来越多将AI工具作为参考来源的趋势。
Scopus数据库中共获取2458条初始结果,生成30459条二级文献记录。在“作者”字段中出现的引用形式包括:“Open AI”“OpenAI”“Open, AI”以及“Open, A.I.”等。ChatGPT与Perplexity均未出现在作者字段,可能与Scopus数据库的规范化处理机制有关。
图1展示了近年来将AI工具作为“作者”或“引用来源”进行引用的文献数量增长趋势;图2基于Scopus数据,呈现了各学科领域对AI引用的分布情况。计算机科学在引用AI工具作为“作者”或“来源”两个维度上均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社会科学和工程学。艺术与人文学科及数学中AI更常作为“来源”出现。在社会科学、人文与健康专业等领域,AI“作为作者”与“作为来源”的引用频率相近,略偏重前者。而在兽医学与牙医学领域,AI引用仍较为稀少。
整体来看,当前尚无统一的AI引用标准,各领域引用实践差异显著。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通过人工筛选,共识别出1756篇在致谢部分提及AI工具的文献;Scopus中通过人工消歧处理后识别出1738篇类似记录。在致谢中,最常被提及的术语为“ChatGPT”(WoS CC占比87.93%,Scopus占比84.46%),其次为“OpenAI”(WoS CC为38.33%,Scopus为33.03%)。其他术语如“Artificial Intelligence”“GPT-4”“GPT-3”等出现频率明显较低。
图3显示,自2023年至2024年间,WoS CC与Scopus中,在致谢中提及OpenAI的文献数量增长了四倍,反映出AI工具在科研实践中使用的迅速扩展。
表4进一步比较了在致谢中提及OpenAI的文献在两个数据库中的学科分布。在两大数据库中,计算机科学均为AI工具使用最活跃的学科;工程学在Scopus中排名第二(19.23%),在WoS CC中也占有较大比重(10.34%);社会科学在Scopus中的占比(8.81%)高于WoS CC(4.93%)。
本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研究提出的四个问题。
4.1 研究问题1:关于AI作为合著者
ChatGPT或其他AI工具以合著者身份出现在学术出版物中的情形,目前仅见于2023年的个别案例。这些尝试大多源于作者希望真诚地承认AI在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辅助作用。然而,这类做法通常受到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以及主流期刊的作者指南和出版伦理政策的严格限制,AI工具普遍不被认为符合作者署名标准。包括Springer Nature在内的出版机构已明确反对将AI列为作者。根本原因在于,ChatGPT等AI工具无法满足作者署名所需的“实质性智力贡献”要求。尽管AI可在数据生成与处理方面发挥作用,但其缺乏必要的智力自主性。可以佐证的是,自2023年以来,在本文所分析的数据库中尚未发现OpenAI被正式列为共同作者的出版物。
尽管如此,这一议题在学界仍未形成共识。正如Turban指出,ChatGPT等语言模型已在研究流程中承担起结构化思维与初稿生成等任务,虽尚未能胜任原创性推理或复杂议题的处理,但其作用正在快速扩展。然而,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幻觉”,即看似合理却实为错误,因此仍需人类对其成果进行严格校验与编辑。
另一方面,AI技术已出现显著突破。正如本文一位评审所指出,Sakana AI等机构开发的系统已可自动完成从研究构思到执行的全流程。虽然目前这些成果的质量多处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中等水平,但已经超过了某些学科中已发表成果的标准。这对“AI无法满足作者资格”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实质性挑战,因为这些系统开始具备承担创意与知识劳动的能力。由此引发一个关键问题:在AI工具能独立完成研究若干环节的背景下,学术界应如何重新界定作者身份?尽管AI在处理复杂、跨学科及高认知负荷的任务方面仍有局限,但它从工具向合作者的转变趋势已日益明显。这一趋势的伦理与实践后果亟需审慎评估。
此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多作者论文中,所有人类合作者的贡献是否一定优于AI工具?有鉴于此,有学者主张应设立“最低贡献门槛”以获得作者资格。尤其是在“挂名作者”(未做实质性贡献却被列名)现象仍广泛存在的当下,这一议题显得尤为紧迫。为提高署名制度的透明度与可信度,许多期刊已开始要求作者明确列出各自贡献。然而,这一机制在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智力贡献难以客观衡量,共同作者间往往对贡献大小存在分歧,且现有声明机制尚无法有效防范虚假陈述。此类问题的存在为学术评价体系带来风险。
在未能建立有效解决机制前,AI可能反而成为减少“冗余作者”的手段,强化真正的个体研究责任。在当前背景下,学术界必须在引入AI作为研究合作者时保持审慎,确保署名的透明性、贡献的可追溯性及出版伦理的稳定性。归根结底,正如本文一位评审所言,AI永远无法成为“科学合作者”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非人类本质。即便其智能水平超越人类,也不能构成其获得作者身份的正当性。
4.2 研究问题2:关于AI作为引用来源
既然OpenAI等AI工具无法满足作者资格要求,将其作为参考来源引用,便成为一种合乎逻辑的替代路径。这一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所采纳。APA、MLA等主流学术组织已分别给出了AI引用的格式规范,通常建议将其视为软件,由开发组织(如OpenAI)作为“作者”署名。例如,APA建议将ChatGPT作为软件引用,而MLA则建议在正文中说明其在研究中的具体作用。
本研究发现,AI被引用的频率显著上升,尤其在无正式署名条件下,部分作者采用“匿名+工具名”的方式引用,如“Anonymous, OpenAI”。这一现象反映出学术界正处于AI引用规范的过渡阶段,试图在不违反署名标准的前提下,对AI作出正式认可。然而,这种做法也打破了学术出版中长期存在的“智力互惠”机制。传统上,引用某人不仅是信息来源的标记,也是对其智力贡献的致敬。而AI因缺乏主体性,其被引用无法实现这种互惠关系。因此,AI作为引用对象的地位,尽管实用性强,但其伦理地位仍存争议。尽管如此,正如Turban所指出,AI在起草技术性段落或结构性材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作为“写作工具”确实为学术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4.3 研究问题3:关于AI在致谢中的提及
在不涉及署名的前提下,将AI工具写入致谢部分是当前最广泛接受的做法之一。此种处理方式既能承认AI在研究流程中的具体帮助,又不违反署名伦理原则。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来看,将AI纳入致谢有助于追踪其在不同学科中的使用强度与影响力。尽管致谢传统上多用于说明资助来源,但它也可以反映研究中对技术工具的依赖程度。因此,致谢提及的AI可为未来的“AI使用图谱”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该方式的优势在于,它既提供了透明记录,又避免了对AI智力身份的过度承认,因而具有实践可行性与伦理稳定性。
4.4 研究问题4:关于AI使用最活跃的学科
本研究通过对两大文献数据库的交叉比对发现,AI工具在多个学科中的引用与致谢行为呈现明显的跨学科扩展趋势。其中,计算机科学是AI使用最活跃的领域,无论是作为作者、来源还是致谢对象,其频次均居首位。社会科学、工程与医学紧随其后,反映出AI在数据密集型与知识生产驱动型学科中的高适配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科学与健康专业领域中,AI被“作为作者”引用的频率显著上升,显示出这些学科正在探索AI作为知识生产合作者的可能性。生物化学、遗传学等领域中,AI在数据处理与结构分析方面的辅助作用尤为突出,其引用形态较为平衡。而兽医学、牙科学等领域AI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引用频率偏低。
在数据库维度上,Scopus相较WoS CC呈现出更高的AI致谢频率,可能与其学科覆盖更广有关。两者均显示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对AI工具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总体来看,AI正作为分析工具与内容生成者,在多个学科中深度融合,其跨界特征将持续塑造未来的学术生产生态。
当前围绕AI署名与引用问题的学术讨论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规范与共识尚在不断演进中。近期,越来越多期刊已在投稿系统中增加“生成式AI使用声明”栏目,要求作者明确说明是否在撰写过程中使用了AI工具,并提醒其不应被视为作者,仅可辅助语言润色与结构优化。声明内容通常包括所用AI工具的名称、使用目的,以及作者对最终内容的审核与责任承担。
从文献计量角度来看,如何在数据库中标准化记录AI使用信息仍是未解难题。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将影响未来AI贡献在科研评估与作者署名中的可视化程度。因此,建立统一、清晰、可追溯的AI使用记录机制,是未来评价体系可信化的关键环节。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AI在科研中的角色定位,最终将取决于学界如何回应其在可及性、公平性与智力贡献上的挑战。如果先进的AI工具能够广泛开放、低门槛使用,其所引发的争议可能逐步弱化。然而,一旦其获取途径与成本呈现高度不平等,AI将反过来加剧学术界原有的资源垄断,严重背离开放科学所倡导的透明、合作与公平获取知识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AI是推动研究民主化的潜在助力,抑或是加剧学术鸿沟的风险因子,仍取决于未来制度、伦理与技术协同治理的方向与力度。
(全文及参考文献见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25年第2期,原文链接:,本期推文为节选摘编,略有删减和编辑。)
本期策划 |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
供稿 | 邓晨菲 王译晗
本期责编 | 金潇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