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评价

首页 > 评价前沿 > 知评价 > 正文

人文学科的能力、功能与社会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15 编辑:王译晗 来源:复旦智能评价与治理,复旦新学术


摘要: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理解人文学科及其社会影响的新方向。现有的评估政策和评估实践大多不适用于人文学科,存在目标偏移的风险。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问题:如果存在目标偏移的风险,那么研究人员被误导放弃了哪些适宜的目标?基于Fricker的“认知公正理论”和Sen的“功能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理解社会能力的“功能理论”以解释社会影响为进一步理解和评估人文学科研究的社会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文学科;社会影响;社会能力;认知公正;功能

01

引 言

人文学科研究的社会影响及其评估已成为学界关注的新议题。普遍观点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文学科的评估方式,并且明确评估实践对人文学科研究产生的影响。另一个关注点是,新的评估方式应从人文学科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公共价值的本质。当前存在的担忧主要为目标偏移问题,即评估政策和实践可能使研究偏离其根本目的和社会使命。这种担忧在人文学科领域尤为突出。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即研究的根本价值是什么。这一问题必须与指标层面的计量问题区分开来。即使研究的某些特征可以被计量,我们也不能认为任何研究其根本价值或益处是可以被计量的。本文的目标是从研究的社会影响角度出发,探索理解人文学科研究根本价值的新方法。

近年来,学界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文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已进行了多次尝试。近期, Benneworth等学者在《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影响与未来》一书中开展了全新尝试。基于来自挪威、荷兰和爱尔兰的三份案例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个分层模型,用于描述人文学科在社会中的影响,最终提出以下关于艺术与人文学科研究公共价值的定义:“通过网络将研究传播给具有识别能力和互动能力的用户,然后用户基于私人资产创造出能够使社会更好的事物。”该定义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尝试捕捉社会影响的多层性质。但主要问题是,“使社会更好”需要什么?作者提出“社会能力”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点。“使社会更好”所需的“社会能力”可以分为个体、微观、中观和宏观四个层面:

  • 个体层面:咨询研究人员如何获得他们的研究成果;

  • 微观层面:个体用户将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活动中;

  • 中观层面:研究在社会网络中传播,个体层面的活动被用于实现公共利益;

  • 宏观层面:引发整个社会网络的改变,但这些改变是否会使社会更好?

在这一框架内,我们可以关于理解人文学科公共价值的定义,以及理解研究从个别研究成果到造福整个社会的过程。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广泛的社会网络中被传播利用,最终促成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因此,在宏观层面,我们找到了研究的最终目标,即一个更有能力的社会

本文将论证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影响可以被视为一种网络变化或行为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促使社会变得“更好”,“更好”是指使社会变得更有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02

社会能力与认知公正

在审视人文学科的社会影响时,聚焦于研究的“能力”可以为我们带来有别于传统研究的可能。人文学科研究究竟培养了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又是如何演化的?Werkheiser近期提出“社区认知能力”理论,即社区需要具备认知能力,才能有效地与专家进行知识互动,促进知识社区的持续发展。Werkheiser不仅关注社区从专家处获得知识的能力,还强调社区能够在某些领域贡献知识的能力。可见,社会认知能力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采纳和吸收,更是关于社区及其成员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应是公平公正的。这一观点与Fricker的“认知公正”理论相契合。

为了便于理解“认知公正”,Fricker提出了两种认知不公正的情景。这两种不公正分别是证言不公正和解释不公正,这两种不公正相互关联。演讲者因为听众的偏见而失去可信度属于证言不公正;解释不公正则体现被边缘化的群体身上(他们属于无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群体),从而使其他群体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经历。例如,近年来“性骚扰”一词的出现,使得女性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有了能够描述其经历的解释方法,但仅有解释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尊重女性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社区。

因此,人文学科研究可以在“认知公正”的理论框架下,对构建更好的社会作出显著贡献,使整个社会更具适应和包容能力,从而培养形成“社会能力”

03

功能方法与功能理论

功能方法是一个用于对人的幸福感和幸福感实现进行规范评估的理论框架。将功能方法与社会能力概念相结合,可以为社会影响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框架——“功能理论”,即人文学科研究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影响。

参照功能方法,研究的社会影响可以从两个阶段来论证:第一阶段关注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能力集合,第二阶段关注这些能力集合的功能。显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适宜的政治社会环境、可获取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非人文学科因素,许多功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一些特定问题,如社会规范、社会态度、大众想象力和社会文化等,与人文学科直接相关,个体能力的实现会受到人文学科相关研究的影响。在从能力到功能的第二阶段,人文学科研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基于功能或能力集合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认为,可以参考社区认知能力理论、认知公正理论和功能方法来理解人文学科研究的影响,进而形成“功能理论”。第4节将结合两个人文学科社会影响案例来验证这一理论。

04

人文学科社会影响案例

4.1 案例一:手语研究

冰岛大学的手语专家和语言学家组织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团队与听障人士交流中心合作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研究主要关注冰岛手语的语法,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政策层面影响到了一项法律的决策,使冰岛手语得以正式与冰岛口语同等对待。这项研究被认为可能对弱势群体的生活产生重大变革。

参照功能方法,这项研究对手语个体和手语社区的功能集合都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周围社区产生了影响。从认知公正理论角度来看,这个案例显然同时实现了解释公正和证言公正

4.2 案例二:冰岛研究

该案例更符合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的特点,即社会影响的潜力不太明显,也没有明显可识别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该案例涉及对冰岛这一国家的研究,历时三十年,研究活动涉及冰岛语和其他语言出版物的出版、博士生培养、媒体露面以及公共活动。该研究团队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冰岛人的身份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至少部分应归功于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虽然只是改变了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但很可能在这一时期影响了公共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一定作用。

通过改变社会认知,这项研究使社会更有能力应对新兴的社会挑战,吸收并贡献新知识,从而消除了从能力向功能转变过程中的障碍。

4.3 案例小结

这两个案例展示了人文学科研究社会影响力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些研究都持续多年,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深度交互,但都存在影响力产生时间滞后、影响力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难以归因以及证据收集存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相较于其他研究领域,人文学科领域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模式通常更为非正式和长周期

基于前文中Benneworth等学者构建的人文学科社会影响的理解框架,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新理论——“功能理论”,来描述由研究产生的新知识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或“网络变革”),这种变革使社会更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

05

结 语

功能方法是一个公认的理论框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息息相关,因此功能方法可以为社会影响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功能方法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更适用于理解人文学科社会影响的“功能理论”虽然“功能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人文学科,但在其他学科中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文的另一个目标是帮助那些在人文学科领域对如何理解其研究的实际社会贡献感到困惑的研究人员,通过帮助研究社区(特别是人文学科研究社区)理解“功能”这一概念,以便启发不同人文学科研究人员对于社会影响的观念


(全文及参考文献见Research Evaluation 2020年第29卷第1期,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rev/article/29/1/71/5644091#192163513,本期推文为节选摘编,略有删减和编辑。)





本期策划 |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

供稿 | 金潇苒 宋欣雨王译晗

本期编辑 | 宋欣雨

基地官网:https://statevalbase.fudan.edu.cn/index.htm



· end ·


下一篇

书面媒体能否反映研究的社会影响?来自比利时社会科学家的案例研究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