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学术评价的重要理论创新——评《学术“全评价”体系论》
摘要: 学术评价体系是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引领学术研究繁荣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本文对叶继元教授的专著《学术“全评价”体系论》进行评述,以供学术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参考。本文从《学术“全评价”体系论》一书的篇章结构、内容特色、核心观点以及独特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评论。该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指导性,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探索和经验。
关键词: 全评价 学术评价 评价体系 书评
耿哲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术评价与科学计量。
赵星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数据智能与科技评价。
2022年,适逢南京大学百廿华诞之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叶继元先生的学术力作——《学术“全评价”体系论》正式面世,引发学界的关注和讨论。长期以来,学术评价一直是科研管理界与学术界热切关注的议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过程中,科研管理界渴望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承担起“指挥棒”的角色,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学界也呼唤有一套去伪存真的学术评价体系发挥“风向标”的作用,引领学术研究繁荣发展。但在学术评价实践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乱象频生,叶继元教授曾总结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行政化和评审专家人情化、评价结果软化‘六化’问题”,亟需在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上正本清源、破除积弊、守正创新,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之路。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术“全评价”体系论》应时而生。
学术“全评价”体系是由叶继元教授独创并于2010年首次以论文形式提出。从该体系的提出到正式付梓,历经十余年的打磨、修改和完善,在此过程中不断被实践、验证和引用,并最终形成《学术“全评价”体系论》一书。该书也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学术专著。全本著作长达42万字,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开篇立论,厘清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概念界定、形成背景以及该体系构建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论述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方法路径。在吸纳国内外学术评价理论成果和实践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第三章正式提出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核心,即“六大要素”、“三个维度”。为了便于深入理解“全评价”体系、指导学术评价实践,第四章进一步介绍从体系中归纳出的六条推论。“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六条推论”构成了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第五至七章阐述“全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应用、影响与价值。
全书始终围绕“什么是学术‘全评价’体系?怎么构建学术‘全评价’体系?学术‘全评价’体系如何指导学术评价实践?”的逻辑主线,从宏观上提出学术评价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及其根源,从战略上制定基于“全评价”的学术评价体系框架,从策略上设计开展学术评价实践的具体方法,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有益尝试和开展学术评价具体实践的参考指引。
1.1
学术“全评价”体系构建是
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整体研究路径即遵循这一客观辩证的认识规律。在对一系列相关理论的分析、阐释和借鉴融合,以及对多年来国内外开展学术评价的实践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学术“全评价”体系理论,并使用该理论来验证和指导学术评价实践,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叶继元教授在书中也提到,“一个完善的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不断从评价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形成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使得学术“全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着生机活力的理论体系。
1.2
“全评价”是全要素、全角度、
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学术“全评价”体系是指学术评价中一套概念系统、应用原则和规则。所谓“全”,可以有四个维度上的理解。
一是全要素。叶继元教授在书中提出,“一个有组织的学术评价体系至少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这六大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其中评价目的是龙头,决定和制约其它要素”。六大要素是该评价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组合成一个层序分明的有机整体。
二是全角度。长期以来,评价方法主要是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角度进行划分。本书提出从评价客体的形式、内容和效用这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其中的效用评价是指实践、时间、历史对评价客体实际作用、价值的验证或最终评价。“三维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呈现评价客体的立面,也进一步延展学术评价的时间尺度。
三是全方位。“全评价”体系概括了不同类型评价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规定学术评价的大原则,为不同评价客体设计个性化的评价办法提供思想、路径以及示范案例。共性与个性兼顾,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类型评价个性化处理的空间。
四是全过程。“全评价”体系提出了一套系统、综合的解决学术评价中存在问题的思路,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办法作为示范,涵盖学术评价全过程。
1.3
对创新的评价是学术
“全评价”体系框架的重心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是体现学术研究真正价值之所在。学术评价的目的和初心应是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在学术“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强调了创新评价指标的完备、创新评价主体的清晰及其选择、创新评价的时间和实践检验。书中指出,评定创新质量可以从创新潜力或能力、创新实力(内容指标)和创新效力(价值、效用指标)三个维度展开。其对创新结果及效用评价不仅在于发表论著,更在于创新的实施与结果、论著发表后的影响和效果,因此在学术评价中,适时的评价、宽容的评价、尊重事实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学术评价不仅仅是中国问题,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国际上已有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提出对策建议。2012年针对学术评价中存在的“以刊评文,以文评人”的问题,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一系列改善科研产出评价方法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呼吁停止采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估。2015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西格斯与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关于合理利用科研评价指标的《莱顿宣言》,其中提出定量评价应支持定性评价而非取而代之。
本世纪以来,国内的学术界被异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逐渐带离轨道,学术研究的初心由解决科学真问题转为片面追求学术成果的发表。重数量轻质量的价值取向导致学者难以真正下定决心选择科学真问题予以钻研。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对学术成果,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那么在现行学术体制下,学术评价“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这些关键问题亟需一套契合中国学术实际的解决方案。学术“全评价”体系正是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立足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本土化之作,体现出“中国特色”。
在一段时间内,“四唯”、“五唯”、“SCI 至上”等陈旧的评价方式导致学术评价片面化、绝对化和简单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层和科研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学术评价的问题,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出《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科技部发出《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而在更早之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题时,就指出其“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亟待有一套科学精确、系统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提出显现出前瞻性和预测性。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叶继元教授在2010年就已提出“全评价”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提出早了6年,也比国际上《莱顿宣言》的发表早了5年。从内容维度上看,“全评价”体系中主张从“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的观点,与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的论述有共通之处。可以说,学术“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了学术评价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学术评价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而人文社科评价又是学术评价中的热点。人文社科评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一些重大成果并不能与自然科学一样产生即时性的成效,需要经过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人文社科评价进行了探讨,许多研究限于指出评价中存在问题,也尝试给出解决思路,包括评级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但并非是全面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也未得到实践的最终验证。
而学术“全评价”体系提出后,十余年间不断进行验证性应用与实践,已得到学界的认可和应用。书中提到,目前在期刊评价、图书评价等不同评价客体上均进行过试验性研究。此外,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探索“全评价”体系的多领域实践,例如对电子书的评价、对学科馆员的评价、对网站的评价、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对阅读推广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等。在研究主体上,除叶继元教授学术团队外,该体系也得到了学界同行一定程度上的应用。
学术评价一直是图情学界热切关注的研究主题,文献计量学作为图情学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在学术成果定量评价上有着丰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综观现有对学术评价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的文献计量学界对于计量方法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反思较为积极,其它学科应用计量方法开展学术评价实践较为积极。而国内恰恰相反,图情学界对于计量方法和定量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较为积极,其它学科则对于定量评价的反思比较积极。书中对于当前学术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对于数量及引用等形式化指标的过于关注、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人情关系、对创新性和质量等评价指标的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原因做了客观分析并结合“全评价”体系给出适应性的解决思路。客观反思定量评价的局限性,探索创新性评价、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思路,是图情学界反思定量评价应用、回应其它学科关切的表现,也为学术评价的理性复归和各领域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开拓一条道路。
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关乎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术“全评价”体系论》的面世,对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为开展学术评价实践铺设了一条可行路径。
学术评价的复杂性决定了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尚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在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主体的学术评价中,如何合理选择评议专家、如何对评议专家的评议可信度进行监督等;在对评价客体进行分类评价时,如何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合理评价等;在进行效用评价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来指征研究成果的效用等;在评价方法中,如何融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评价等,有待学科和科研管理界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在书的结尾部分也提到,“尽管‘全评价’体系考虑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特点,但与理想图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相比,在评价标准及指标等方面更多突出文科的特点还需要深入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耿哲, 赵星. 多维度学术评价的重要理论创新——评《学术“全评价”体系论》[J/OL]. 图书馆杂志: 1-8[2023-07-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108.G2.20230525.1240.010.html
本期策划 |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
本期责编 | 金潇苒 王译晗
基地官网:http://statevalbase.fudan.edu.cn/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