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第八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2024·上海)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本篇为论坛主旨报告之一。
中国的知识体系建构,从历史上说,曾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时代,急需一种符合国情的意识形态、理论思想来凝聚四分五裂的国家、统一天下。在此情况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众多的知识体系之一学派逐渐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经营结合起来,最终胜出,定位一尊。
在其发展过程中,创始人孔子并未通过仕途来推广自己的学说,而是选择了教学和编纂教材的方式,形成了一套新的知识体系。他以西周初年的时代假定为理想社会,上溯到周文王、周公旦以及更早年代的历史传说,整理了上古时代残留的历史文献,结合当下的民间风俗和政治,编成了著名的儒家六经,即《诗经》《尚书》《春秋》《易经》《礼记》《乐经》。这些经典涵盖了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基本上把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人文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了为当时中国上层建筑服务的知识体系。
儒家这一套知识体系源自上古时代,凭借其充分的权威性,与现实政权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极为稳固的意识形态体系。从汉族到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吸收和应用了这一知识体系,并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漫长过程中也经历了数次变化起伏,但作为一套完整的儒家知识体系,没有被颠覆。
第二次知识体系建构出现在近代,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翻译《天演论》开始。此时,“世界”的概念取代了传统“天下”的概念,儒家知识体系已经无法应对世界复杂的局面。戊戌变法失败,证明依靠老祖宗的东西无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严复是第一个大量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的人,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知识体系来开启民智,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
严复翻译的八部著作中,如《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诠》等,分别涉及人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现代政治学、逻辑学等学科,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社会科学知识。严复的引进工作为中国的知识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套西方知识体系是在批判中国文明的前提下被引进的,它还需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无数革命、失败与挫折,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将西方先进思想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来完善这套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新的知识体系。
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到毛泽东在延安的崛起;从解放后的学苏联的“一边倒”,到改革开放后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一直是在实践的道路中寻找真理和检验真理。鲁迅讲“拿来主义”,胡适讲“实用主义”,我们一直在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必须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经过检验。整个20世纪,中国的知识体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是与实践的艰难过程、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相关联的。
如今,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先进国家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也确实面临了许多新问题。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底是什么样的道路,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来解释、指导解决现实的问题。自主知识体系的产生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无论是老祖宗传承的儒家体系还是从西方引进的知识体系,都无法完全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个承前启后、守正创新的自主知识体系。
第一,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性”体现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中国的问题,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包括吸取西方先进国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先进经验,综合地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建设。这样的理论创新,既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提炼出来后也会具有普遍的引领作用。
第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实践至关重要。问题是实践的产物,梳理新概念不如梳理新问题。如果放弃了对问题的梳理而仅仅讨论知识,那么得出的也是“伪知识”。发现问题是原创的起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剖析原在的问题,才能推动知识体系真正的自主和创新。
第三,知识体系建构的面向对象应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类知识体系是有源流的,不会从石头里蹦出来。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成果,将其批判扬弃和充分吸收后,才创造为一个崭新的思想科学武器,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继承全人类的优秀思想和科技成果,建构超越原有体系的自主知识体系,引领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
陈思和
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教育部人文学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国家名师奖(2007年),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领衔“中国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获得教育部精品课程(2007),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08)和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等。现任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和治理实验基地主任。
(编辑、责编:杨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