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六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论坛的主题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引领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评价”。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联合主办,《甘肃社会科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情报资料工作》《科研管理》《复旦教育论坛》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学术评价专家、学术期刊主编、各学科学者共计900余人在线参加了会议。
第六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开幕式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他指出,要繁荣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学术评价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离不开学术评价理论方法的持续创新,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需求,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勇于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学术评价体系。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军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期刊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国学术要在全球高调发声、获得“金话筒”,期刊必须进入高品质的上升通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主动发展,要不断加强自主办刊能力,加强平台建设水平。
论坛第二阶段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主持,共有五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报告中谈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国自主”,应该解决中国具体问题。体系构建本身具有坚实基础,但要有总体思考、总体统筹,以教材体系为引领,实现整体推进。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主任陈思和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挖掘“代表作评价”的价值,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的辅助评价功能,并且学术质量不能由期刊级别来替代。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在报告中强调,针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重量化、频繁化、简单化、功利化等问题,要进一步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学科内涵的代表作制度。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期刊主编王学典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学术史的评价是学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终极尺度,学术管理必须尊重学术的本性,学术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术共同体,科研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最终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独立和成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赵蓉英教授在报告中,深刻阐释了话语权的定义与学术话语权的形成机理,并认为学术期刊的话语权评价可以从引导力、原创力、影响力、传播力等四个维度进行。
论坛第三阶段由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教授主持,共有五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主权性、创造性、体系性等特征,没有原始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体系,建议盘点原始创新成果,充实或组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快速提升我国高端智库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刘瑞教授认为,自主知识体系建立在理论范式基础和框架之中,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范式为指导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范式,当务之急是积极推动破“五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杨思洛教授指出,评价知识体系构建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从重视理论指导、完善评价方法、改进应用实践、加强国际交流、完善人才培养等五方面着力推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价研究部主任杨红艳编审的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自主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资源平台,实现学术评价从“精英评价”到“全同行评价”、从“点式评价”到“全流程评价”等七大重要改变。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林杭讲师,以“中国学者的西方音乐研究”为例,认为可以通过在创造性转化中以“我”为主、在扬长避短中激活自身优势、在动态对等中自我发声的方式另辟蹊径。
徐拥军总结了各位发言专家的精彩报告,并对论坛的合办与协办单位,以及线上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希望各位嘉宾继续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学术评价工作,携手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评价体系的建构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自主学术评价体系,如何围绕着“中国自主”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立,是目前中国特色学术评价改革的核心话题。本次论坛汇聚了诸多学科的评价专家和实践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引领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评价”的主题,开展了热烈的思想碰撞与方法研讨,必将在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责编:李澍】
阅读原文